中国基建报讯(徐迎华、胡彪 报道)10月8日上午10时,随着最后一台11兆瓦风机的叶片与叶轮实现精准对接,标志着由中国安能二局承建的新疆华电天山北麓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7标段顺利完成全部风机吊装任务。这一重要节点的实现,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里程碑式胜利,为新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贡献了安能力量。
新疆华电天山北麓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是国内首个“沙戈荒”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项目,是国家“疆电入渝”特高压工程的核心配套电源,也是目前新疆单体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项目,项目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,装机容量610万千瓦,其中,风电420万千瓦、光伏180万千瓦、光热10万千瓦,配套建设120万千瓦/480万千瓦时的电化学储能装置。项目依托多类能源进行互补发电,结合储能技术进行调峰调频,实现风光储能一体化,推动当地能源结构转型,有效提升新疆电网清洁能源比例,对加快推进“三基地一通道”建设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意义重大。中国安能二局主要承担了项目7标段施工任务,涵盖55台11兆瓦风电机组、150兆瓦光伏、150兆瓦/600兆瓦时储能系统以及一座220千伏汇集站等配套设施。
项目7标段位于天山北麓风能与光照资源富集区,采用风光同场、风光储多能互补的开发模式,此次吊装的11兆瓦风机为国内目前已投运的单机容量最大、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风机,风机叶片长114米,轮毂中心高度124.9米,叶轮直径233米,扫风面积约等于3个标准足球场。在满发风速下,单台机组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1度。




项目建设中,天山北麓的恶劣自然条件给施工带来诸多挑战。项目开工初期,最低气温达-8℃,项目团队坚守在严寒中,于荒漠中立起施工“根据地”。施工期间多次遭遇强风沙,瞬时风速高达36米/秒,严重影响设备运输与高空作业精度。为保障进度,项目部采取“人歇机不歇”的作业方式,科学研判天气,合理制定施工计划,抢抓“窗口期”推进项目建设。面对设备进场难、供货滞后及卸货压力大等问题,项目部成立专项卸货专班,优化流程、合理分区,在6、7月高强度作业下,60天内完成近400车货物的卸货任务,确保核心设备按时到位,为完成全部吊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。
据悉,项目建成后,将通过哈密至重庆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外送电力,每年可新增绿电142亿千瓦时,节约标煤427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2万吨,具有良好的经济、社会、环保效益,有力推动新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,服务全国能源保供大局,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更好服务新渝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下一步,项目部将继续发扬“攻坚克难、敢打必胜”的水电铁军精神,坚持“安全第一、质量至上”原则,抢抓秋冬季施工黄金期,力争在今年12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。


